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帮助中心
首页 | 红盾通告 | 信息中心 | ASP技术 | 数据库 | 网页设计 | 网管专栏 | OICQ攻略 | 墨客频道 | 网站运营 |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专业文章 >> 正文
最新信息
·IDC预测明年9大最赚钱科技…
·安全上网五个习惯20条守则
·系统知识:新手必备的Linu…
·系统知识:利用 Vista 注册…
·系统知识:让电脑数据更安…
·安全技巧:修改注册表 让系…
·系统知识:保护网络安全 用…
·系统知识:质疑 Linux真的…
·网络安全:实现无线网络安全…
·安全课堂:拨号上网有保障…
资料搜索
热点信息
·您输入的域名或网址无法访…
·手机套餐,你该选哪一个?
·2006-2010年中国水处理市…
·2005年中国半导体照明用LE…
·密码将成过去时?——笔记…
·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的三…
·2005年财报:广告业务坚挺
·开发明星产品的5个黄金法则
·2006年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
·CN域名利于我国注册者保护…
推荐信息
·您输入的域名或网址无法访…
·雅虎、eBay结盟抵抗谷歌、…
·菜鸟课堂:教你解决遇到“无…
·全球网站数量突破1亿个 博…
·密码将成过去时?——笔记…
·破解内网安全的“达·芬奇…
·公交车刷卡和盛大转型
·手机Blog 分享记录一切


Google
 
密码技术踏上新轨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作者:何萃 | 编辑:Cloudy | 浏览:人次〗

在一秒内就能捕捉到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并且识别准确率达98.63%。

我国密码技术领域亮点不断……

密码技术已经从军事、外交领域走向公开,成为结合数学、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于一身的交叉学科。密码技术特别是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中不可能引进或采用别人的加密技术,只能自主开发。目前我国在密码技术研究方面和国外水平相当,不断出现新亮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PKI技术和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不断创新的PKI技术

目前PKI已支持的安全应用包括:PEM、MOSS、GSS-API、IPSec、SSL、Internet电子商务和安全浏览器。今后PKI的研究重点是:保证CA的安全可信;为用户通信提供安全的密钥。这就需要在证书管理协议、证书系统的安全管理、新的公钥算法等方面继续研究。

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第一、完成了一套自主、先进、功能完善、符合国际标准并能兼容自主密码算法的PKI系统,主要包括入侵容忍的CA、安全RA、时间戳、入侵容忍的资料库、密钥管理和密钥恢复、PKI客户端等PKI核心部件,以及安全公文流转、设备认证开关、票据防伪、安全互联网内容发布和VPN网关等PKI应用配套系统。

第二、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KI模型框架,重新划分了PKI组件的功能结构,为解决PKI互操作问题和模型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该框架具有更好的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和易实现性,简化了PK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三、 提出了双层式秘密分享的算法、多安全区系统结构、单向信息流技术,并由此构建了入侵容忍CA系统,可容忍操作员合谋犯罪、木马植入、硬件失效等状况,为解决PKI自身安全问题提供了一套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在安全性、可扩充性、可管理性和抗攻击性等方面优于国际上现有的方案,可为PKI应用提供高安全等级的信用保障。

第四、将入侵容忍技术首次引入到PKI资料库的设计与实现之中,有效地解决了PKI资料库的可用性问题,可容忍内部职员犯罪和系统安全隐患,提高了PKI系统的可用性和自身安全性。

第五、提出了PKI实体的概念,从PKI的角度对现实网络中的人、设备、进程等对象进行了抽象,解决了PKI概念复杂性问题,将PKI中的所有活动简化为PKI实体之间的交互,简化了PKI的理解、设计、实现和应用。

第六、形成了《PKI组件最小互操作规范》、《时间戳规范》、《PKI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技术要求》和《PKI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估准则》4项国家标准,为解决PKI系统的互操作和PKI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基于生物特征(比如手形、指纹、语音、视网膜、虹膜、脸形、DNA等)的识别理论与技术已有所发展,形成了一些理论和技术,也形成了一些产品。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院高文教授领导的面像识别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SFS的面像识别方法,并基于该技术开发了一套实时面像识别、确认系统。他们研究的“人脸识别理论、技术、系统及其应用”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种技术运用到新一代视频监控中,通过捕捉对象脸部特征,和数据库中成千上万张的照片比对匹配,凡是具有相似特征的照片1秒钟内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识别准确率达到98.63%.

清华电子工程系苏光大教授等人研究的“最佳二维人脸”系统,也有许多技术创新。这套系统采用人脸部件组合算法,此算法的效率比以整张人脸为单位的识别系统高很多。系统将人脸识别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人像组合技术、模糊图像复原技术、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的硬件技术等综合集成为一个高效运行的体系,把速度与精度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虹膜图像获取与识别技术”是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又一亮点,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谭铁牛等人通过对虹膜图像的获取与识别的过程研究,提出了关于虹膜图像获取、虹膜检测、活体虹膜判别、虹膜图像质量评价、虹膜区域定位、虹膜图像归一化、虹膜图像增强、虹膜图像特征表达与抽取、虹膜特征匹配等一系列新的算法,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关于虹膜识别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积累了重要的虹膜图像数据资源。


录入时间:2006-06-13 16:05:0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特别声明: 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编辑人员,我们尽快予以更正。

Copyright © 2006-2014 0733168.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本站所收录信息、社区话题、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湘ICP备06008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