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自己的,车是自己的,货还要是自己的,这是运营商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目的所在。
运营商在追寻“一家独大”的行程中越走越远。一再突破本位角色,恐遭遇难以承受之重。
打破现有格局,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们都在忙着转型。2006年4月下旬,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先后发布消息,声称将从通讯信息通道向无线综合内容提供商转型;而早在2004年底,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
在饱受“垄断”诟病后,中国电信运营商将目标放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上,不仅服务要求“最大化”,内容也要做到“最大化”,所谓的“综合”,即上下游产业链一并通吃。
打破现有的产业生态圈之后,将出现这样一种危机,向上游内容环节的大规模渗透很可能会影响到2G时代既有SP/CP合作伙伴的积极性,不利于3G数据业务的早期推广。
同时,对于运营商来说,要同时扮演SP和CP等多重角色并非易事。首先面临一个问题,电信运营商能够提供怎样的综合信息服务?做门户网站,不知可否比肩新浪、搜狐和雅虎等;做电子商务,不知可否做成淘宝、ebay等;做搜索,不管是谷歌还是百度,都不是容易挑战的对手。
提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概念两年后,中国电信的相关业绩却并不显著,曝光率相对较高的“号码百事通”也被业界评论为“不过是114的扩充”。此外,互联星空这一中国电信从传统网络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迈进的战略性产物,也一直背负着“乱收费”和“内容侵权”等名声,日子并不怎么好过。
看来,运营商要冲出既定阵营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不管是扮演SP还是CP的角色,前程都令人担心。但是,如果不做争取,在以数据业务为主流的通信业未来,运营商将面临在3G战场中落败的危险。
“运营商的日子也不好过”,最近这样的论调在业界很普遍。在上周由北京移动率先拉开手机资费降价序幕后,北京联通17日宣布推出价格下调方案。其中,如意133实现了单向收费,主叫资费下降超过60%。作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者,运营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来自VoIP等数据业务的冲击,使得传统运营商占主流收入的话音业务损失惨重。因此,不少人认为,如果不在数据业务上作发展,运营商将难以为继。
而要发展数据业务,运营商是否一定需要亲自担纲内容提供的角色?
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运营商的优势在于与手机终端的特殊关系,劣势在于经验的欠缺。绕开现有的SP、CP去进行自身的纵向整合,还是吸收现有的各方资源重新平衡新的生态系统,是运营商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于现有的SP、CP来说,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自身,向数据业务靠拢,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后,运营商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否则就有从“垄断”走向再“垄断”之嫌疑,不利于通信产业价值链的良性循环。
目前,电信业中的几大运营商都有自己的物理网,在物理网上开发应用,然后用这些应用推销给客户。这在技术落后、尤其是网络容量非常有限的时候是可行的,但是今天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随着光通信的出现,使得所承载的容量可以无穷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让一个运营商去铺光缆、建物理网,自己在上面跑业务、满足用户,必然会造成网络容量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我国著名电信专家阚凯力认为:容量和为用户提供接入,是运营商的本位和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后的归宿。在IP技术已经日益成为电信业主流的情况下,需要对电信产业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造,向一个网络和业务分离的产业结构过渡。
冲出去冒险还是回归本位?运营商的转型,事关国家利益和每一个用户的切身利益,需要深思熟虑。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运营商需要诚恳地回答一个问题:多年来做惯了电信业的各派“掌门”,在今后的电信业发展的进程中,不做“老大”可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