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杨扬,你会想到几个关键词:滑冰、冠军、美丽。杨扬说过,美丽不单来自外表,而是来自于信心。除了自信,杨扬也充满爱心,最近她一直投身于慈善事业,把自己的冬奥会奖金慷慨地捐出去,并不是每个运动员都能做到的。而最近,在即将退役之际,杨扬又牵手耐克公司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为北京的贫困大学生献爱心,杨扬把2000件运动衣送给了这些怀揣着梦想的大学生,而她自己也将把慈善事业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在人民大学,本报记者专访了杨扬,来到校园总让她感慨良多。
美丽而大方的杨扬热心地投身于慈善事业。
对运动生涯心存感激
记者:冬奥会之后,没有你太多的消息。
杨扬:呵呵,其实我一直在忙,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行事比较低调。现在基本一周里有四天在清华上课,其余时间都在从事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这周末又要赶去俄罗斯参加世界反兴奋剂大会,六月份要去匈牙利参加世界滑联的会议。还有一个我捐款的慈善组织邀请我去作作,虽然我只捐了一万美元,但却让他们注意到了中国的慈善事业,未来将在中国投资更多,我也会为这个组织做一些事。匈牙利和荷兰方面还在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训练营,去讲两周的课。
记者:完全用英文讲课,没问题吧?
杨扬:是的,用英文讲没有问题,说自己的专业就更没有问题了,呵。类似这样的公益性的邀请还有很多,如果能安排得开,我都尽量会去。
记者:都灵冬奥会后你行将退役,一定让你感慨颇多,这么多年的冰上生涯中,最让你记忆深刻、有成就感的事是哪些?
杨扬:从上冰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机会和条件来从事滑冰这项运动。其实我在其它的运动方面真的没有什么天赋,很巧合的是我选择了滑冰,这些年我走的每一段路都会遇到很多好人,这是我觉得非常幸运的原因之一,也是我能取得那么多好成绩的原因。20多年的体育生涯走过来,到现在这个离开的时候,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的词只有一个,那就是感激(眼里闪着泪光)。
两条短信存了四年
记者:在冬奥会上你取得过那么好的成绩,又是中国队的核心,参赛时难免有压力,你是如何调整的?
杨扬:我记得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在我1000米决赛之前,状态一直不是很好,在出场之前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是我的好朋友Tony发来的,他曾经是田径运动员,是刘翔之前国内最出色的田径运动员之一,他很懂得调整状态。这条短信我还一直存在手机里,我念给你们听(翻看手机短信):“今天加油呀,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比赛有耐心,对对手有狠心……”比赛之后,他又给我发了祝福短信,我也一直留着:“姑娘,好样的,我为你感到骄傲,真正的英雄必须是胜利者。”
当时一心想着能拿冠军,在心理比较复杂的时候,收到这样的短信让我特别感动。在我取得好成绩后,或者对结果特别失望的时候,都能有这样的鼓励真的非常珍贵。
记者:60枚国际级赛事的奖牌,在国内滑冰界让人很难超越你。在行将退役之际,我们都很关心你以后的工作打算,是做培养新人的教练,还是走出体育圈,走上商业道路?
杨扬:目前我还没有开始给自己找一个确切的工作或者说是位置,因为我在清华那边的学习还没有结束,还是要先完成学业。以后还是希望能留在体育圈里,现在我还有一些社会职务,例如,世界反兴奋剂委员会、世界滑联运动委员会等等,以后希望自己能带着从事冰上运动的经验,投入到一个新的体育行业中,主要还是在运动员的公益性服务方面,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记者:我们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身份来参与2008年奥运会呢?
杨扬:其实作为我们运动员来讲,在国际上的形象很重要。从都灵冬奥会开始到现在有多记者都在问我,对2008有何期待。虽然我现在还是学生身份,但一直很注重这方面,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外面都代表了国家的体育形象,我也一直在做对外宣传的工作,我想这也是我们运动员的责任。
捐款八万只为慈善
记者:在都灵冬奥会获得短道速滑1000米铜牌之后,你立即向国际人道主义组织捐赠了1万美金,帮助世界贫困儿童,当时是怎么想的?
杨扬:我当时其实不知道铜牌奖金会有多少,就决定捐了,当时也没想到只有八万元,其实这些也不算很多钱,但没想到我捐款后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可能因为我是第一个在都灵冬奥会上捐款的非北美人吧,当时包括意大利电视台、来自美国芝加哥的报纸都对我进行了采访。都灵冬奥会上我捐款的那个叫作“游戏的权利”的国际机构,他们与联合国合作,邀请我在这个月底去埃塞俄比亚探望难民营,我也将作为他们的大使参与到活动中去。
记者:你积极的参与慈善工作,外界非常欣赏你。
杨扬:其实我自己的运动生涯开始的时候也并不平坦,虽然不能说我来自贫困家庭,但也是很基层的家庭,我出生于农村,家里又在一个小县城,是体育给了我很多机会。二十多年来,我在外面走了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事,发现体育真的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影响,不光是成绩上的,而它还有很大的教育功能。现在不是讲情商和智商都要开发嘛,体育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工具,让我们能更平衡的成长,它能让你学会很自然地与人沟通,与人公平竞争,学会遵守规则。其实体育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慈善也是一方面,我也将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记者:你在清华的学业已经因为冬奥会而一拖再拖了,还从事那么多社会事业,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学习?
杨扬:现在学习是我的首要任务,我也想先静下心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再考虑以后的事。我也会在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的基础上,再从事社会工作。
杨扬被人称作“冰上的女神”,在赛场上她永远争先,赛场外的她虽然光彩照人,但却是个行事低调的人。
杨扬
出生日期:1975年8月24日 身高:166cm
体重:56kg
出生地:黑龙江省汤原县
爱好:上网、看书、户外运动
职业:速滑运动员,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第十九届冬季奥运会上,杨扬获得了500米、1000米两枚金牌,结束了中国冰雪22年的失落,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冬季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在如今的中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中,大杨扬无疑是最具实力的一位,迄今为止,共获得60个世界冠军,成为中国运动员当中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
她的显赫成绩包括:连续六年获得世界锦标赛全能冠军,连续五年世界杯年度总冠军。目前杨扬还保持着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的世界纪录。
2002年奥运会后,杨扬赴美国读书,于2005年为备战都灵冬奥会,暂时告别校园重返国家队,在归队后参加的世界杯及世界锦标赛当中又获得10余枚金牌。在今年的冬奥会上,杨扬夺得了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项目的铜牌。
MP3,听歌也练口语
记者:这次捐这么高价值的物品给北京的特困大学生,是不是因为你对大学生活特别有感触?
杨扬: 是的,我希望能和这些大学生们一起分享运动给我带来的快乐,也希望能鼓励他们战胜困难,用体育实现自己的梦想。
记者:现在还在上大学,作为大学生又什么不同的感受?
杨扬:有一件事让我忘不了,前一段时间在学校里上商务沟通的课程,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Powerpoint配合演讲,我当时就想随便做一个就好了,能应付过去就行了。我当时做了一个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演讲,因为当时不是很认真,当场就被很多同学批评,他们说要做你就做得更精致一点。我当时觉得不用做那么深,可能同学们没有那么多的体会,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有很深很深的体会,即使现在的大学生身在校园里,对体育也非常了解。这件事让我触动很深,现在正在重做PPT,重新准备演讲。(盯着记者的MP3录音设备看)现在在学校我也常用这种MP3。
记者:很早就开始用MP3了吧?
杨扬:对,跑步的时候经常用MP3听歌,我发现MP3有一个好处就是具有防震功能,以前跑步时我用随身听、CD机,都会受到很大的震动,而MP3就能克服这个缺点。
记者:专门买的运动款MP3吗?
杨扬:是的,我用的是Nike和Philips合作的那一款。另外我还有两个MP3,其中有一个iPod,是别人送的,我觉得很cool。但是拷歌还必须用它专用的软件,比较麻烦,但没办法,谁让它那么漂亮呢。
记者:你也常用MP3录音吗?
杨扬:对MP3我只是用到那些最基本的功能,比如当U盘用。我在国外上课的时候,经常用MP3录下自己读的英文,反复听来改进发音,交作业也要录下来,给老师听,老师帮我纠正。
奥运会时天天泡网吧
记者:前一段时间你为联想笔记本代言,平时也离不笔记本吧?
杨扬:我每天都在用,在这个数字时代,每个人都离不开网络和电脑。数码相机和手机我都离不开了。
记者:比赛的时候会不会让队友帮你拍照片?
杨扬:领奖时的照片特别多,因为我的相机只是普通的卡片机,短道速滑又是速度很快的一项运动,我的相机还达不到抓拍的效果,所以同伴只能拍很多我领奖时的静态照片。
记者:听说联想在都灵冬奥会的奥运村里开了运动员网吧,你去过吗?
杨扬:当然去啦,这是我们运动员联接外界的一种方式,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每天都离不开网络,每天都必须上网。其实当时我也带了笔记本,但奥运村里没开宽带,只能去网吧。
记者:比赛那么忙,还有时间去网吧吗?
杨扬:有啊,生活还是有的,就算比赛也得生活呀,呵呵。平时我每天都要在网上泡两三个小时,但奥运会时少得多,每天差不多挤半个小时的时间,去查查E-mail。在清华上课的时候我也是随身带着笔记本、U盘,把老师上课用的课件拷回去仔细看。
希望我家电脑更先进
记者:作为联想高科技产品的代言人,你对计算机的最新技术有了解吗?现在有一个数字家庭的概念非常流行,你是否也喜欢追赶数字潮流呢?
杨扬:我知道Intel最新推出了一种欢跃技术,在美国我还看到过它控制的家庭数字影院,电脑可以连接电视,还能在电视上玩电脑游戏,放照片和视频短片,还可以录电视节目,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数字家庭,全家人都能享受数字快乐了。我家里现在有四台电脑,给爸爸妈妈和妹妹用的,希望以后每台机器都能用上这么好的技术。
记者:家里每个人都有一台专用电脑?
杨扬:是呀,台式的两台,还有两台笔记本。
记者:爸爸妈妈也在玩电脑,上网吗?
杨扬:我爸爸正在学,目前可以打些简单的游戏,每天都上网看新闻。像聊天我们都用摄像头,也不用他打字。
|